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,請聯(lián)系我們
出品:科普中國
作者:EVEE(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)
監(jiān)制:中國科普博覽
說到鳥類中的模仿者,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是不是鸚鵡?
畢竟鸚鵡可是成語“鸚鵡學舌”的擁有者,人類認證過的“模仿大師”。相信有很多朋友都訝異過鸚鵡這種奇特而又非凡的能力,這種能力源于鸚鵡那奇特的口腔構(gòu)造。事實上,不僅是鸚鵡,八哥還有鷯哥經(jīng)過訓練也可以模仿人類“說話”。
不過,今天咱們要聊的可不是鸚鵡怎么學人“說話”,而是自然界中那些靠模仿其他物種聲音而過上滋潤生活的鳥中“口技大師”。
能模仿人“說話”的鸚鵡
(圖片來源:veer圖庫)
鳥中有善口技者
在清代文學家林嗣環(huán)創(chuàng)作的散文《口技》中,有這樣一句對口技藝人的稱贊:
“于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,奮袖出臂,兩股戰(zhàn)戰(zhàn),幾欲先走?!?/p>
口技藝人將失火后人們慌忙的場景表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,甚至讓聽眾都爭先恐后想要逃跑。
這樣的場景也曾發(fā)生在野外:
一只斑噪鐘鵲從空中飛過,它敏銳的眼神已經(jīng)發(fā)現(xiàn)了自己的獵物——一只褐刺嘴鶯鳥巢中嗷嗷待哺的幼鳥。正當它準備一個俯沖將自己預訂的美餐取走時,一陣刺耳的警報聲突然響起——是黃翅澳蜜鳥發(fā)出的警戒鳴叫,意思是“有褐鷹來了”。環(huán)顧四周后,斑噪鐘鵲為了躲避天敵,終究還是放棄了一頓唾手可得的美餐,匆匆離開了。
褐刺嘴鶯(Acanthiza pusilla)是一種個頭很小的鳥類,身長不足10厘米,體重也只有7克,主要分布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等地。
褐刺嘴鶯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斑噪鐘鵲(Strepera graculina)則是褐刺嘴鶯的天敵之一,它們在繁殖期間為了補充營養(yǎng),會四處尋覓褐刺嘴鶯的鳥巢,捕食褐刺嘴鶯的雛鳥。
斑噪鐘鵲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大家可能也猜到了,其實并沒有什么黃翅澳蜜鳥,更沒有什么所謂的褐鷹來襲,這一場大戲完全是褐刺嘴鶯的自導自演,由于斑噪鐘鵲體格比褐刺嘴鶯大上太多,靠蠻力顯然沒有辦法保護自己的后代,所以在發(fā)現(xiàn)了斑噪鐘鵲后,褐刺嘴鶯選擇了另外一種方法,發(fā)揮了自己的特長,依靠以假亂真的口技逃過一劫。
讓人不禁想直呼一句:鳥中有善口技者,一鳥立于枝上,雖似群鳥畢至,強敵退去后,枝上只一鳥而已。
欺騙性警報鳴叫:鳥類版的“狼來了”
大多數(shù)鳥類使用獨特的“語言”和自己的同伴進行交流,可能一種鳥類的“嘰嘰喳喳”,在另一種鳥類的耳中就是“沵茬説什庅”,大家可以類比一下在不懂外語的情況下和一個外國人交流的場景。
不過也有例外,一些鳥類也可以從其他鳥類的聲音信號中收集信息,這也很好理解,畢竟不管英文還是漢語,“媽媽”不都差不多一個發(fā)音嗎?
鳥類發(fā)出的警報鳴叫就屬于此類范疇,一般來說,警報鳴叫分為兩類。一類是在發(fā)現(xiàn)危險后,發(fā)出警報,呼朋引伴一起攻擊和驅(qū)逐捕食者。
短嘴鴉圍攻紅尾鵟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一類是鳥類在看到空中的捕食者后,發(fā)出特定頻率的叫聲,告訴自己的同類危險來了,該逃跑了。至于是發(fā)出哪種警報,這就取決于掠食者能不能靠人海戰(zhàn)術(shù)來戰(zhàn)而勝之了。
前文中褐刺嘴鶯靠口技發(fā)出的警報聲就屬于第二類警報鳴叫。褐鷹作為一種猛禽,褐刺嘴鶯、黃翅澳蜜鳥還有斑噪鐘鵲都是它的獵物,而斑噪鐘鵲又會捕食褐刺嘴鶯。當只有褐鷹出現(xiàn)時,褐刺嘴鶯會發(fā)出正常的警報聲,黃翅澳蜜鳥同樣也會發(fā)出相應的報警聲;而當斑噪鐘鵲出現(xiàn)時,褐刺嘴鶯就會模仿黃翅澳蜜鳥的警報聲,告訴斑噪鐘鵲“褐鷹來了”。斑噪鐘鵲聽到自己的天敵來了,為了自保,只能灰溜溜地逃走了。
四個物種間的捕食關(guān)系以及褐刺嘴鶯和黃翅澳蜜鳥的警報鳴叫
(圖片來源:參考文獻)
不過,褐刺嘴鶯的模仿能力可不僅限于這一種,它們同樣可以模仿其他鳥類的圍攻警報,招來強援,擊退敵人。
褐刺嘴鶯可以模范多種鳥類的警報鳴叫
(圖片來源:參考文獻)
大家說,這是不是鳥類版的“狼來了”?不管讓天敵聞風而逃,還是呼喚吃瓜群眾一起趕跑敵人,褐刺嘴鶯都將虛假情報的奧義發(fā)揮得淋漓盡致。
不一定要學鳥,鳥類也會模仿其他動物
除了模仿自己的同類,一些鳥類還進一步擴展了業(yè)務,將其他動物的聲音也納入了自己模仿的范疇。這種欺騙性的聲音模仿可以讓鳥類獲得它們本沒有機會染指的食物,生活在非洲中南部的叉尾烏鵑就是這個領(lǐng)域的佼佼者。
叉尾烏鵑會潛伏在包括貓鼬在內(nèi)的群居物種周圍,在貓鼬獲得食物后,通過偷偷學會的貓鼬警報聲發(fā)出警報將貓鼬嚇走,從而竊取美食。
叉尾烏鵑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不過叉尾烏鵑并不是只會通過模仿貓鼬的警報來行騙,它們的“智商”可能比咱們想的還要高。常言道:“虛而實之,實而虛之”,夾雜著真話的假話才最容易讓人上當。
叉尾烏鵑在一些時候真的會給貓鼬充當警戒員,當掠食者到來時,它們會發(fā)出“善意”的警報,讓貓鼬們趕緊撤離。但更多時候,叉尾烏鵑會在貓鼬們捕獲食物后發(fā)出“虛假”的警報,然后俯沖而下,搶走食物。科學家們認為,叉尾烏鵑通過摻雜使用多種不同警報來更好地欺騙自己的“金主”,獲得更大的收益。
除了叉尾烏鵑對貓鼬叫聲的模仿,鳥類中甚至還有“口技大師”可以模仿響尾蛇搖動尾巴的聲音來保護自己。
在美洲,一種叫做穴小鸮的小型貓頭鷹生活在地面的洞穴中。雖然貓頭鷹算作猛禽,但是在地面,他們依舊有著許多天敵,尤其對于穴小鸮的雛鳥而言,在成年前,洞穴是它們的庇護所,但如果有天敵入侵,無處可逃的洞穴也會是它們的葬身之處。
穴小鸮
(圖片來源:wikipedia)
為了減少天敵進入洞穴的可能性,當雛鳥受到威脅時,它們會發(fā)出一種獨特的叫聲,這種叫聲類似于響尾蛇搖晃尾巴的聲音。
“洞穴里有響尾蛇?我還是別進去了吧?!惫烙嫴簧俨妒痴咴诼牭诫r鳥的叫聲后都會對這個洞穴敬而遠之,畢竟誰也不想被響尾蛇咬上一口。
結(jié)語
大自然就是如此奇妙,當我們在林下漫步時,枝頭的鳥兒發(fā)出嘰嘰喳喳的鳴叫,你說它們是在唱著自己的歌,還是偷走了別人的曲子呢?
編輯:孫晨宇
參考文獻:
Igic, B., McLachlan, J., Lehtinen, I., & Magrath, R. D. (2015). Crying wolf to a predator: deceptive vocal mimicry by a bird protecting young. 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: Biological Sciences, 282(1809), 20150798.
Rowe, M. P., Coss, R. G., & Owings, D. H. (1986). Rattlesnake rattles and burrowing owl hisses: a case of acoustic Batesian mimicry. Ethology, 72(1), 53-71.
Flower, T. P., Gribble, M., & Ridley, A. R. (2014). Deception by flexible alarm mimicry in an African bird. Science, 344(6183), 513-516.
Igic, B., & Magrath, R. D. (2013). Fidelity of vocal mimicry: identification and accuracy of mimicry of heterospecific alarm calls by the brown thornbill. Animal Behaviour, 85(3), 593-603.
Igic, B., & Magrath, R. D. (2014). A songbird mimics different heterospecific alarm call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types of threat. Behavioral Ecology, 25(3), 538-548.
歡迎掃碼關(guān)注深i科普!
我們將定期推出
公益、免費、優(yōu)惠的科普活動和科普好物!